
1、书法练习开始不要写太多字写20-30字写熟练了在逐步写新的内容。俗话说熟能生巧
2、其次,就是多练习。
3、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练习好书法,对于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如果说古代人学习书法,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那么,今天学习书法对于工作来说真没有多大的直接帮助。但是,你的生活不可能都是工作,也需要一些个人的精神自由和灵魂深处的快乐的满足,这才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全面的发展,也才是人的更高级的需求层次的发展,所以说,学习书法不能因为对工作生活没有直接的帮助,就认为练好书法没有什么意义。
4、握笔:可以五指齐力,可以三指执笔。写字的时候尽量悬肘运笔,以锻炼自己对毛笔的控制能力。
5、接下来谈谈书法为何不能自学。
6、这就是中国书画的写意精神,是一种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郑重其事一点一点“划”出来的,而是像随手写便贴那些“抒”写出来的。强调的是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
7、看谈吐,看他关于书法的言论是不是有常识性错误。
8、现在我来讲一套书法自学的入门法
9、第三步:间架结构练习
10、很多书法老师也建议楷书学习者练习“赵体”楷书,因为大部分楷书初学者都是从唐代的楷书入手,长期唐楷训练,用笔和结构容易显得死板,缺少生气。
11、正所谓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中所说。"纵观诸家书帖。辩其同异。以出入。融会而贯通之,酝酿之久,久而自成一家面目"。
12、为了练习中锋用笔可以选择学习一段时间的篆书。如李斯的《峄山碑》体会藏头护尾,粗细均衡的运笔方法。
13、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的学习从临摹,到创作过程。是一个由"技"到"道"的演化积累过程。如清代魏源所说的。"技近乎道,艺可通乎神"。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认识和升华过程。这样的反复实临习践。还才能达到游刃有余,高超自然书写境界。
14、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名誉教授、主席等职。
15、汉字书写的真谛是什么?
16、最好的方式是二者相结合,既要追求临摹的像,又不能把临摹和创作脱节,同时把临摹工作贯穿于书法学习的始终,临摹的目的要指向创作。
17、汉字是由偏旁部首组成,而偏旁部首又是由基本的“横、竖、撇、捺、钩、点、提、折”等基本笔画组成。
18、临帖时没有做到完全相似也是正常的,做到大概相似就可以了,最好能临出自己的体悟。同时,也要学会描摹。即双勾填字法。古人讲临摹得其笔法。摹字得其结构位置。两法并用定能事半功倍。
19、对于很多书法爱好者来说,很难有时间上的保证,但是书法专业的学习,至少有5年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唯一的正事就是练字,年富力强加上长时间的训练,所以他们能够把一本字帖临摹的很像、很细致也是正常的现象。
20、我曾认识一个写了几十年书法的叔叔,他和我父亲都是书友,我父亲这些年一直在和不同的老师学习,这个叔叔偶尔也参加一些讲座,但是基本闭门造车,以自学为主,所以写了几十年的《书谱》,在我浅薄的认知里,我依然觉得他用笔有问题,写草书转圈圈是大忌,不会调锋的转圈圈更是不可取。
1、伤脑筋!最近的题目越来越专业,实话实说吧,这是学习书法不可不知,知道了也不是马上就能让自己的书法水平马上得到提高。
2、字各有形。不能为了创新而去改变字的书写规则。一撇一捺是个人字。可以写丰腴,可以写劲健,可以写舒展,可以写妍润……不管什么风格形态都可以写,却不能把它的结构去改变。现在创新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在结构上胡改乱写,把汉字全都弄成残疾,缺胳膊少腿,该短的偏要写长,正的偏要写歪。怎么可能让人产生美的感受!
3、具体来说,书法学习法,必须要走好两步路。第一步是要"进得去"。向古人学习,老老实实的学习领会其精神,破解其奥妙。不得半点虚假。不能以虚无的所谓自然笔法去追求所谓的创新。
4、书法,无分在于熟练。熟能生巧。每天坚持练习,三个月后,手就能够稳定的控制住,不再发抖。有的病理性手抖的人,通过练习书法,都能达到治理的效果。所以说,书法可以养生,可以长寿,不是虚话。
5、如果你遇到行家,他们对于写字不好的人总会说他提不起笔来。笔提不起来,只能靠按着笔写,以毛笔做为手的支撑点。下压到了笔肚,几乎到达笔根。这样写手是舒服了,也不发抖了,但是,和写硬笔字一样,点画是没有质感的。更谈不上韵逸神气。
6、创新,是让人产生新意。我们人类的体态几万年都是这个样,谁都知道美女俊男是什么样。有谁会觉得美女俊男的样子要改变一下,眼睛要一高一低,一大一小,嘴巴要长在脸的一侧,最好右侧偏上一点……现在某些人写字就是这么任意胡为。以丑为美。
7、四川师范学院书法专业招生考试
8、临帖:分为对临和背临。对临即对照着字帖上的字一笔一划的写。背临即是脱开字帖凭记忆书写。刚开始自学,以对临为主。
9、所以,我们不要把练字看的好像无足轻重,虽然不是天天实际上需要书法,但是,学习书法培养我们的能力,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体现出来的。
10、……这是外在原因。
11、只要能拿得住笔,学习书法何时开始学都合适。那么什么年龄段开始学效果最好?这个貌似没有人进行认真的科学的调查研究。大多根据自己的教或学的经验加以作答。
12、于少平先生在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破解中国书画密码》节目中教大家三十分钟辨别书画优劣,就是看线条!看线条!看线条!
13、看写字,写字的线条是不是圆润饱满,有没有病笔,比如牛头鼠尾竹节蜂腰鹤膝之类形状的,都是病笔。
14、可惜埋没于乡间,如遇大师也是个大材!就像我家的墙薇花!芳香美丽不输同类,但是她生在一普通人家,名贵度就低了!
15、而赵体楷书由于融入了很多行书的用笔,非常灵活流畅,唐楷学习者练习一下赵体楷书,有利于书写的顺畅性,不至于过于呆板。
16、初学书法,手抖是每个人都遇到过的情况。因为毛笔不像钢笔一样可以靠笔尖来支撑着手的下坠。毛笔是软的,全部力量要靠手“提”着笔写。
17、关于书法学习,内容太多,实在一言难尽其事。书法学习重视方法,静心体会,刻苦训练都很重要,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字来!
18、,强调一种心性的抒发。
19、那么,学习书法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呢?我们首先还是看对学习者个人素质的提高。尤其对青少年来说,练字是提高自己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书法优秀,是会受到同学和老师赞赏的,这也是自信心有效果的一种真实实现,这在事实上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会对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20、首先,练习书法帮助我们有一种写字的自信。
1、先来谈谈古人的经验。纵观历史,就如王羲之、王献之也是有老师指点的。王羲之本就出身于书法世家,他的启蒙老师卫夫人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不仅字写得不错,还有书法理论《笔阵图》存世。王羲之有这种理论加实操指导,再加上自己的悟性,才能有书圣的地位。
2、但是这种训练也有一个问题,几年的时间,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书法临摹是,临摹太多了,临摹的状态习惯成了书写的状态,反而不会创作了,临摹太多反而让自己的用笔和书写状态程式化、僵化,造成临摹和创作上的脱节,从临摹过渡到创作时则非常困难,这是很多书法专业毕业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很难解决。
3、根据统计,如果全国中小学完全开设书法课,全国将有急需30万书法教师的缺口。
4、当然,写到什么程度呢?一般来说,撑握了基本笔画的运笔动作,写出来不变形,有六、七分像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练习了。
5、书法学习是个渐进的过程
6、我想从历史和身边的案例都能说明,如果不那么懂书法之道、如果基础薄弱,其实不建议自学。
7、改错:将自己临的字挂在墙上,自己对照原帖去观看,并且圈点修改,相信不出几日定能发现问题并且改正。
8、那么明师是谁?怎么的老师才是明师?
9、学书法自学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就好比你看过山和大海,了解这个世界山有多高海有多深,这样眼界摆着那,回头看个小山头,自然知道差距在哪。
10、),由于正规全日制教学和高考安排,目前来看,五六岁到小学毕业前,学书法的儿童比较多。进入初中,高中的功课比较繁忙,因此原来学过书法的,多有放松学习迹象。比较中考,高考没有书法这门课,书法好的学生,对考分的加分不明显。出于考试指挥棒效应和现实功利考虑,在书法学习练习上,所花时间大多会减少。
11、相比较来说,很多从自学慢慢走向专业的书法家,他们的临摹则更加随性和自由,他们不会为了临摹而临摹,他们的临摹目的就是指向创作的,因为他们没有书法临摹考试,他们更多的要参加社会上的书法比赛,比赛要的是创作成果,但是这种方法也有问题,就是容易形成习气,养成不好的书写习惯,年轻的时候接受新知识快还好,到了中后期则会明显后劲不足,容易走向野俗的路子。
12、根据我以前的教训我觉得书法学习按一下步骤进行是比较稳妥的,请学习者参考:
13、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明快,造型生动,意境淳厚。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在北京医院逝世。
14、王献之的条件就更好了,父亲王羲之自是不用说,母亲是高平郗氏培养出的嫡出小姐,本来在书法史上也有姓名,在父母的悉心指导下,王献之凭着自己的悟性,与父亲的书法水平比肩。
15、因此说书法必须先熟悉笔性技法这些基础性的东西。需要在继承前人留下的宝贵的传承,只有经过模仿阶段,探索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这四个的不断技法笔法结构的刻苦学习,才能由笔法技法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6、书法不能自学
17、所以说,汉字的书写,不是笔法有多神奇,而是对汉字的美学观念。有了正确的审美观,精妙的笔法才能有施展的方向。
18、我个人认为书法可以自学却又不能自学。
19、关于书法是否可以自学,从学书多年的经验和回望历史两方面结合来谈谈个人见解。
20、你可以当王羲之是珠穆朗玛峰山脉,其他书法家诸如钟繇、颜真卿、苏轼、孙过庭、米芾就是五岳一般的高山,还有一些书名不及他们的就是小山。如果你都不懂最高峰,又怎么能看明白那些小山峰?
1、首先这位老师对书法史要有大致的了解,文字起源、书体演变等等,厉害点的还会一点古文字学。
2、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提高中国画的书写性?就是修其心,练其手。只有这样。面对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心应手,随笔生发。
3、什么是好的线条?就是没有故作的装腔作势的姿态,不浮夸,不奸诈,稳重、敦厚、老实的线条。是一种从心底自然流出的端庄,贵气,大气,。它是一种林下不染尘的风范,是晨耕暮鼓的安然,是衣带渐宽的风月无边。
4、但是,从另一个数据看:今天学习书法的群体也是历史上占据了绝对高数据值的。例如,目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达8000人,全国各基层书法协会会员超过40万人。全国各种书法培训班参培人数累计超过3000多万。包括中国老年大学和青少年书法培训班。
5、如果按照清代4亿人口和有机会受教育1%来计算,今天受书法培训的总人数,也超过了清代所有读书人的总和!
6、生活需要审美,书法学习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书法好了,审美能力提高了,你就是一个高素质有品位的人,这对你的工作和学习是有最直接帮助的。
7、颜二建议自学之前先让明师带入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然后自学。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坑,省时省力。
8、跟定对的!学自己醉的!
9、但是没学过书法的人,一般不会懂得这些专业性的东西,
10、其实这就是“永”字八法的初始版本,但是什么千里阵云、高峰坠石、万岁枯藤,我高中时候背起来都觉得莫名其妙,不可想象,后来我就去问父亲这是什么意思,才大致明白用笔的要义,有了这个概念,也是写了很长一段时间,加上对世界的一些认知在改变,我才慢慢懂得。
11、汉字的偏旁部首很多,但常见的也是那么些。说白了,字就是基本部首的组合,练习好偏旁部首,就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写好了“氵”,那么象“江、河、海、流”等所有三点水偏旁的字你都会写了。写好了“木”字旁,所有以“木”字旁的字你也会写了,如“林、树、休”等。而“氵”与“木”字旁又能新组合成“沐”。就这样,很多字你就会写了。
12、学习书法还可以锤炼认真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练字必须认认真真一笔一画的去写,写字是比较辛苦的,要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练,这就需要我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要不畏酷暑炎夏,长期坚持。大量的事实证明,认真学习过书法的人,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都非常好,这是对社会工作质量的无形贡献,也是学习书法以后的所产生的社会劳动质量和劳动价值。
13、启功先生说:“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即先行临摹赵孟頫和董其昌书法,最后写柳公权的书法。
14、看执笔,执笔是不是有违生理常识。清朝何绍基教学生执笔用“龙睛执笔法”,就是拇指和食指成一个圆眼,写字的时候手腕要反扭过来才能看得见笔,顺腕连笔都看不见,没法写字,所以这个姿势很吃力,但是他自己写字的时候不是用这个方法。何绍基是大书法家,他不是不懂,而是故弄玄虚,不肯教。
15、第四步:选字帖
16、以下是我手写的硬笔楷书,我也刚刚学习,大家共同进步!
17、书法可以自学
18、怎样写,让自己惬意,让观者舒服,甚至产生共鸣。说到底,它和人的修养有关。
19、——天才更重要——
20、第三步进行草书训练。自然是临贴进行。草书书训练前要特别注意读贴,由于草书笔划连写频繁,且有许多笔划或偏旁部首的代写符号,笔法稍有改变,写出的也就不是自己所写的字基至是错字。为避免连写不当或错误,在读贴时就要特别注意笔划的连写方法和一些特殊的代写符号,勤加练习,烂熟于心,用时随心写来。只要久练草书,也一定会有所进步。
1、大林树易成材,就是因为争光的原因,个个笔直!孤树大多矮弯多枝,废料一棵!
2、书法艺术和其它门类的学习规律是一样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书法也一样。而书法何止方圆,可以说,欹侧跌宕,疏密,墨色浓淡。线条力度粗细……可探究的笔法技法很多。
3、第二步:从偏旁部首练习
4、工具就是毛笔了,初学建议用兼毫笔,兼毫软硬适中,初学容易把握。毛笔是软的,正是因为软,才给了书写很多可能性,写字才能变成书法,对于毛笔,使用的时间长了,用的多了,自然就顺手、好用。
5、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技艺的掌握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投机取巧的想法和行为都有碍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故我们在进行书法学习就要稳扎稳打打,从基础开始稳步提高。
6、如果真正想写一手好字,那就是一个字,练。
7、第一步:从基本笔画练习
8、举个例子,颜体的篆籀笔法,学习颜体的人都在说这个事,网上也各种文章视频啊什么的,也都知道是篆书籀文的写法,可是用在哪?起笔行笔?还是转折还是线条?这些地方都怎么写?笔怎么用?如果自己摸索,整明白不容易,写好更加不容易,但如果有明师指点,可能一下子就写好了,省了很多事!
9、三、竞争对手都是艺林高手,容不得你马虎半分。对手越强大,自己强大得就越快!
10、第二步是要"出的来"。既要尊重古人又要不拘泥。把先贤们经过探索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技法和笔法的基础。经过自己的分析练习为我所用,以我为主。从而营造出书写自然的笔走龙蛇的化境。
11、而这只是书法理论的一角,其他书论也有很多一般人读起来不太理解的形容词,还是需要有人指点。但是这个指点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感受之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感悟。
12、有句话虽说的太接底气,然而也道出几分真理:"不讲技法的书法全是耍流氓"。仔细一琢磨,也有一定道理,比如现在所谓书法"字不好,杂耍凑",有些为了突破自我,追求自然书法,只有做不到,没有写不到,发明了"逆书""头发书"胡须书""双手并书""人体行为艺术书""喷射书"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吸引眼球。从而冲击传统的书法规程,让人情何以堪?
13、根据我们对历史上写字的大概率分析来看。假如有100名学生同时学习书法,并且有优秀的老师教授书法,那么,仍然有接近50%的同学,还是觉得写不好汉字,所以,对于写好字,所有人多多少少都是抱有敬畏之心的。
14、学习书法,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能够根据自己的笔性来学习。写喜欢的,热爱的最重要。最后还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聊述此文,与君共勉。
15、这个我从高中开始背,就挑出最经典的一段吧!
16、这两个案例说明了,学书法还是需要老师指导的,如果大家不信,我们不妨看看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她的《笔阵图》。
17、自学的时候要从选择经典的字帖入手。
18、学书法不一定要报培训班,自学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明师指点,注意是明师明师明师,重要的事说三遍!
19、我们从这些数字就看得出来,现在直接受到书法培训的总人数和自学书法的总人数,起码在6000万人左右,这就相当于中国盛唐时代全国总人口都受到了书法培训!
20、有些人往往把生硬刚猛当雄强,使劲的把笔狠狠的按于纸面上写,以为这样就可以“力透纸背”了。十分可笑。要真是这样,打铁匠一定会比白面书生写的字“刚劲雄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