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6年中秋所作的一首著名词作。这首词以中秋明月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时节,于密州所作。这一年正值丙辰年,苏轼在密州任职,因思念远在齐州的弟弟苏辙,便以中秋月圆之夜为题,创作了这首传世之作。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源自唐代乐府。而“丙辰”指的是农历的丙辰年,即1076年,这是苏轼创作此词的具体年份。
“达旦”意为从夜晚一直持续到早晨,形容苏轼在中秋之夜饮酒至天明。而“子由”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字,苏轼在这首词中不仅抒发了对月亮的赞美,也表达了对弟弟的深切思念。
“把酒问青天”是词中的名句,表达了苏轼举杯向天,询问月亮何时才有,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明月几时有”则是整首词的开篇,引出对月亮的疑问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我欲乘风归去”表达了苏轼想要借助风力回到月宫的愿望,而“琼楼玉宇”则指的是月宫的美玉建筑,这两句词描绘了诗人对月亮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留恋。
“起舞弄清影”描绘了苏轼在月光下独自起舞的情景,而“何似在人间”则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生活的无奈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转朱阁”和“低绮户”描绘了月光在房屋间穿梭的景象,这些词句增强了词中月光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月光的深深眷恋。
“不应有恨”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宽恕,而“何事长向别时圆”则是对人生离别时刻月亮圆缺无常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