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非常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士兵们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
2、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3、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第三场,齐威王只剩下下等马了,这时的田忌还有一批中等马,与第二场比赛一样,田忌的中等马胜了齐王的下等马。
5、清·文康《儿女英雄》五:我即这等苦苦想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1]
6、有一次,赵惠文王要去攻打燕国,苏代知道了这件事,就去劝说赵王。他对赵王讲了这么一个寓言故事:我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打开蚌壳晒太阳,忽然有一只鹬鸟伸嘴啄住了蚌的肉,蚌赶紧收起蚌壳,夹住了鹬鸟的长嘴。双方都不肯放松,最后打渔的老头连鹬带蚌一齐捉了去。赵国现在去攻打燕国,两国相持,就像鹬蚌相争,最后得好处的是秦国,秦昭王就是那渔翁啊!
7、秦昭王见鱼儿已经上勾,为能彻底击败赵国,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的秘密。
8、由此可见,秦军就是在战神白起的指挥下,赵军在被围困断粮的情况下,秦军的伤亡还是远大于赵军,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绝对不输于白起。只是赵国国力不足,赵孝成王求战心切,刚出道的赵括也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加上赵国外交上的失误,丧失五国与其共同对抗秦国的援助,最终导致赵军孤立无援,赵括于突围之中被乱箭射死。
9、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10、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11、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12、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13、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14、第二场,齐威王出动中等马,此时孙膑让田忌出动上等马。这时,奇迹出现了,田忌的上等马总能占据齐王中等马的一点上风,齐威王中等马最后不敌田忌的上等马,这一场田忌胜出。
15、于是,田忌将信将疑的就和齐威王再去下赌。
16、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17、曹刿解释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旺;第二通鼓,士气已经减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气已经泄没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士兵却鼓足士气,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看见他们逃亡时的车轮轨迹很混乱,而且战旗也倒了,说明是仓皇逃窜,没有预先埋伏兵力,我这才放心追击。
18、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19、作为刚出道的赵括,在战神级老将面前显然还是嫩了许多,白起略施小计按了套,赵括想都没想就钻了进去。
20、成语故事一鼓作气
1、【释义】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2、【示例】王小刚步入这门学科的研究领域还远未登堂入室。
3、孔子在鲁国当了几任官,他在任之时,鲁国政治有了极大改良:卖东西不讨价还价;掉了东西不必惊慌,老百姓都有自已的人格,不肯拾起收为已有。
4、一年后,齐国拒绝再用鲁国的缟布,而这时鲁国陷入粮食短缺,民以食为天,为了生计鲁国不得不高价向齐国购粮,由此经济被拖垮,导致国力也衰退了,最终被迫签订了屈从齐国的条约。
5、原来,齐国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6、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7、孙膑便又拉住他道:我有办法能让你赢,你敢再去和齐王比一场吗?
8、鲁庄公听完这番解释后,恍然大悟,连连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9、第二场,齐威王与田忌又分别以自己的中等马进行比赛,一场下来,田忌的马还是不如齐威王的强壮,结果还是以少量劣势输掉了比赛。
10、白起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赵括出兵进攻的时,命令秦军佯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带主力部队追击到了秦军的营垒外围。
11、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12、【歇后语】:孙膑救邯郸
13、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14、【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5、但是这位雄才大略的赵王,能够想到扶植秦昭王和燕昭王,为赵国开辟一个优良的外交环境,却搞不定自己的继承人问题,最终还窝囊地死在了这个隐患上。赵武灵王先是因为宠幸吴娃而废长立幼,废掉长子公子章,改立吴娃之子公子何为太子。四十多岁正当盛年的赵武灵王干脆直接让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赵武灵王则自称主父,专注于军务。
16、后来鲍叔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
17、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绝对不是!
18、【释义】表示已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19、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20、战争胜利后,鲁庄公疑惑地问曹刿:为何要在第三次击鼓后,我军才可以进攻敌军?
1、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
2、“齐纨鲁缟”。齐相管仲要求全国官员、百姓的衣服由穿齐国的纨布改为穿鲁国的缟布,导致缟布涨价;同时禁止齐国百姓织缟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鲁国大挣齐国的缟布钱,鲁国上下因此形成了全民织缟而放弃农业生产的跟风行动。
3、赵括中箭而死
4、另外,齐国的人民也非常勤劳、团结,这也影响了很多成语的形成。
5、【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6、这是因为在古代齐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非常有影响力,因此很多成语都与齐国相关。
7、【举例造句】:倘用围魏救赵之计,且不来解此处之危,反去取我梁山大寨,如之奈何!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
8、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9、这次的比赛,由于田忌有孙膑的帮助,整个计划安排的非常的完美,田忌以自己的好马战胜了齐王的劣马。
10、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11、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2、比赛开始了,田忌见齐威王首先出动了上等马,于是,也就牵出自己的上等马与对方进行比赛,结果第一场就输掉了。
13、就在此时,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重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其实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14、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15、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16、比赛又开始了,齐威王首先又让人牵出上等马。这时,田忌也准备牵出自己的上等马来战,但是被孙膑给叫住了,孙膑让田忌牵出自己的下等马与齐王的上等马就行比赛。
17、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18、【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19、【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0、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偏袒”也在所不免的......这也算人情之常,不足深怪;但当侃侃而谈之际,那自然也许流露出来。
1、清·颐锁《黄绣球》三:黄绣球只是侃侃而谈,全不像他平时的性质。
2、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4、第三场与前两场一样,田忌的马似乎连一点颜面都没给他挽回,同样略输给了齐威王。
5、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6、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7、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对阵齐威王的上等马,田忌输的很惨,被齐威王的上等马甩在后边一大截。
8、田忌以为这是孙膑在挖苦他,于是也不搭理他,就想赶紧离开。
9、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10、秦军:主帅白起,动用了65万兵力,战死20万。
11、含有齐字成语:齐镳并驱、齐大非偶、齐大非耦、齐东野语、齐轨连辔、齐家治国、齐量等观、齐眉举案、齐名并价、齐驱并驾、齐驱并进、含有秦字成语:秦琼卖马、秦欢晋爱、秦越肥瘠、越瘠秦视、秦晋之好、秦楼楚馆、秦筝赵瑟、秦诿楚諈、秦女楚珠、辇来于秦。
12、【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
13、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狼烟四起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因为战乱,期间出现了不少的能臣良将,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历史典故。大家熟知比较著名的,比如:田忌赛马、完壁归赵、围魏救赵等。
14、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15、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6、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17、无聊!"孔子的众弟子一听老夫子对子路不满,马上就改变对子路的看法和态度,越来越鄙视他。
18、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19、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上任后的他迫不及待的烧了三把火:第一把更换原来廉颇老部队的将领;第二把改变了军中制度;第三把改变廉颇坚守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20、正因为曹刿使用了“一鼓作气”才使他大获全胜。
1、赵国的平阳君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2、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3、【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5、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占了上党,接着又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但由于赵军连战失利,廉颇只好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6、当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的时候,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气得摩拳擦掌,但是没有主帅的命令,只好憋着气等待。
7、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掌政事,齐桓公因此成就霸业。
8、【释义】形容社会风气道德良好。
9、赵国接收上党,秦昭襄王心里当然很不爽,正好借机派兵攻打赵国。
10、安步当车,战国时期,齐国有位隐士名叫颜斶。齐宣王听说他很有名,就召见了他。颜斶进宫后,齐宣王傲慢地说,颜斶,你过来,颜斶不卑不亢地对齐宣王说大王,你过来,齐宣王很不高兴,旁边的大臣也都责怪颜斶。颜斶便说,如果我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的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
11、赵军:主帅赵括,动用了45万兵力,号称40万投降而被活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直接战死只有5万,因为被活埋的降卒不算是战死。
12、出自《庄子 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13、不过今天要说的是,被后人误解了两千多年“纸上谈兵”的这个历史典故。纸上谈兵大家都知道是由于长平之战战败,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被后人冠以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14、【释义】不慌不忙地谈着
15、鲁兵从齐兵那得到了好多武器、粮食和车马。事后,鲁庄公问曹刿为什么要等第三次才进攻,曹刿说:“第一、二回将士很有劲,第三回就差了,也没多大精神。趁敌人没劲时我们‘一鼓作气’打过去,怎么不赢呢?还有敌人逃跑也许是个计,看一看车轮子是不是乱的,否则就中计了,这回齐兵的车轮子全乱了,所以我才下令追。”
16、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17、围魏救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8、齐国晏子是一个历史人物,曾受尽屈辱后发奋图强,成为齐国的卫青赵信在春秋战国时期,晏子曾因受尽齐国君王的屈辱而深感无力,后得到好友的帮助,不断奋斗进步,最终成为了令人仰慕的齐国大夫,并在齐国做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贡献齐国晏子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生命中充满艰辛,但只要不断发奋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胜利
19、【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唐朝·韩愈《与崔群书》
20、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