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2、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学习中解决它,最后达到学习的都没有疑问了,这才是真正长进了。这里,朱熹以病疑喻读书之疑,说明读书要有长进须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无疑者须教有疑”,第二阶段是“有疑者,却要无疑”。朱熹的见解还可从心理学研究上找到依据,那就是:学习漫不经心,是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的表现;而敢于质疑问难,大脑皮层则处于亢奋状态,这是深入钻研、积极思维的表现。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方以智
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6、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
7、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宋】
8、“无疑者须教有疑”,是因为有疑才会有思;而有思才会使有疑者变无疑。
9、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11、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12、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13、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1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5、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认为会有什么疑问,可是,读着读着,慢慢便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
1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7、学贵有疑不懂就问出自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下》。原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出自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下》,意思是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也就是常说的“学贵有疑”、“读死书不如不读书”、“学以致用”、“学以解惑”等意思。
1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上进。——朱熹
19、从各方面对习俗的质疑,是每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的必然发展阶段。——爱默生
20、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1、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2、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3、好问则裕,自问则小。
4、关于学贵有疑的名言
5、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
6、宋朝陆九渊的名言鼓励主动质疑的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就是做学问最害怕的是没有疑问,有疑问才能有进步的空间。有小的疑问就会有小的进步,有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
7、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慢慢地,就会产生一些疑问;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得到解决,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这才是学习。读书不会发问的人,要教给他发现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提问,就要想办法解决疑问,达到没有疑问的地步,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10、《读书须有疑》
11、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12、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狄德罗
13、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14、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15、戴震:善疑多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终成清代的大学问家。
1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17、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18、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温良者戒无断。
19、翻译: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20、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1、区别成功人士和普通人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前者喜欢读书。
2、怀疑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视野。
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4、而学问的过剩也会带来思维的僵化和自以为是,容易产生盲点和误判。
5、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便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6、读书须有疑:刚开始读书时,没有疑问;读着读着,渐渐产生疑问,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地解开,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到这时,所有的疑问都被解开,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的人,老师要教导应该心存疑惑,有了疑惑,就应该把疑惑解开,这才是学习的进步。
7、书刚开始读的时候啊,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的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8、这句名言,旨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陆九渊的这句话,原来后面还跟了一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读书学习,质疑越是大胆,进步也越大。
9、原文: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0、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的时候应该带着问题去读,去书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不能只想从书中寻找乐趣。
11、处草野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小,居廊庙之日,不可将此身看得大。
12、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
13、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14、疑能增进兴趣。读书如能以疑见读,其味无穷。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对读书始终兴趣十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总是带着疑问读书。疑,常常是获得真知的先导,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著名科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这句话颇为深刻。一般说来,大胆见疑与科学释疑往往是连在一起的,问题是在怀疑中提出的,又必然会在深入研究中解决,而问题的解决,便是获得真知灼见的开始。
15、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联集锦》
16、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17、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18、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
19、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20、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4、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5、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6、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7、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8、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9、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1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1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12、要疑问,而不是质疑,“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柴静
13、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14、牛顿见到苹果落地,偏要问个究竟,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15、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16、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
17、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18、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19、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20、读书是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2、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3、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
4、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格言对联》
5、师以质疑,友以析疑。——李惺
6、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7、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8、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9、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增广贤文》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赏析:这句话出自南宋·陆九渊《语录》。读书做学问就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会有进步,有小的疑问。
12、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
13、因此,在学习和思考中,我们应该既保持怀疑的心态,又注重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14、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15、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联壁》
16、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巴尔扎克
17、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光召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20、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