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义领袖陶克陶胡在1907年6月面对徐世昌对蒙古武装的围剿,白音吐斯被清军捕杀,余部投奔陶克陶胡。陶克陶胡主要在大赉厅、农安、长春一带活动。同年9月,陶克陶胡袭击盛京开通县,击毙、俘获多名日本测绘人员,并缴获武器。他还在洮南府一带对日本测绘人员、清朝官员及商人进行袭击。《陶克陶胡》是人们为了纪念陶克陶胡这位用自己生命保卫家园的民族英雄,创编了蒙古族琴书。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以胜利告终的的民族英雄。首创者为民间艺人孝兴阿。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嘎达梅林,在听了关于陶克陶胡英雄事迹的这部琴书和民歌后造反起义,成为了民族英雄。陶克陶胡生于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的一个毫克台吉(末等贵族,俗称穷台吉)之家。他的直系祖先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父亲名为恩和毕力格,母亲叫做巴应嘎,全家以务农为生。陶克陶胡从小聪明伶俐胆识过人,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陶克陶胡虽有为新建立的蒙古国服务的决心和愿望,但由于病情严重,已经不能参加任何工作了(引自《陶克陶事迹》义都合西格整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陶克陶胡由于长期在病魔的折磨下,于民国十一年4月,病逝在大库伦(乌兰巴托)的公寓里,终年59岁。风葬于达兰胡尔岩层之上。
陶克陶胡,生于哲里木盟郭尔罗斯前旗的毫克台吉之家,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他的父亲是恩和毕力格,母亲是巴应嘎,全家人以务农为生。从小,陶克陶胡聪明伶俐,胆识过人,展现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志气。1911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宣布外蒙古脱离清朝,并称“博克达汗”,建立大蒙古国。陶克陶胡闻讯从沙俄辗转来到库伦。1922年,陶克陶胡病逝于库伦,终年58岁。其后人现居蒙古国,曾造访中国寻亲祭祖。创编了蒙古族琴书。陶克陶胡是历史上少见的率军起义以胜利告终的的民族英雄。首创者为民间艺人孝兴阿。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嘎达梅林,在听了关于陶克陶胡英雄事迹的这部琴书和民歌后造反起义,成为了民族英雄。随后,产生了民歌《嘎达梅林》。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虽然产生于郭尔罗斯境内,但在吉林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广为流传,并影响到全中国蒙古族地区。《陶克陶胡》这首琴民歌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有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由乐手伴奏。伴奏乐器有四胡、马头琴、三弦等。
同时,关于陶克陶胡的民间作品是蒙古族叙事琴书和民歌中赞英雄的代表作,其寓含蒙古族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已受到国内史学界的极大关注。半个多世纪以来,陶克陶胡的故事在蒙古草原上广为流传。人们创作了长篇叙事琴书和民歌《陶克陶胡》,全面讲述了陶克陶胡率领贫苦牧民反抗封建王军阀政府的正义斗争。陶克陶胡的形象被塑造成主持正为民请命的英雄,展现了蒙古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陶克陶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作品是蒙古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而成。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作品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琴书和民歌产生初期,在人们的口头一代又一代传唱。《陶克陶胡》主要是先以蒙古族琴书传唱,后来又出现了演唱的民歌和出版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琴民歌还是文学作品,都是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凝练,音律铿锵,曲调跌宕起伏,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民间文学价值极为珍贵,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和民族学价值。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详细介绍了陶克陶胡和谁知道陶克陶胡的故事?的知识。如果你需要帮助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