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我国的祝寿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历史鹅发展,祝寿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在农村,人们淳朴的民风里讲究礼尚往来,他们有时候并不在乎带的礼品,而是在乎人有没有到。也是经常说的一句俗语“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2、在农村,有一种话叫“客气话”,俗称“假客气”,也就是说,有一些人心里非常愿意,但嘴里说不愿意。儿女给老人做生日就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在征求老人意见时,主要看老人的态度是否坚决,如果老人的话说得很坚决,那就是老人真的不想做生日。如果老人的话没有说得留有余地,比如,找一些无关紧要的理由来说事,那就证明老人还是愿意做生日的,儿女就得做准备。
3、不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抵御疫情蔓延……这可不是可有可无的呼吁,而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规则。这是命令。绝不能置若罔闻,不放在心上。
4、当地老人也非常忌讳“73岁生日”,据说是有“七十三,鬼来缠”的说法。也有另一个说法:孔子活到73岁,所以人们也认为73岁是老人们的依次难关。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过了73岁,老人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好。
5、给老人过生日、也就是“过门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喝上几杯福酒、吃上一碗寿面,祝愿老人长命百岁,也是敬老、爱老的一种传统方式;
6、一些老人不愿意过生日,认为自己老了,为子女创造不了财富,也就想为子女增加人情来往方面的负担。
7、但是在79岁以后的大寿,都是很隆重的。要和家族有声望的人一起商量具体细节,包括祝寿的流程,以及请帖都发给谁、宴席的菜品等等。有些也会请村里有名望、有权势的人来商量。
8、一是:过生日,老年人突然大吃大喝几天,劳累困乏,易使老年人生病、甚至住院,生日过后、不少老年人因此而丧命;
9、疫情当下,无人可置之身外!
10、平时,一些子女对老人的生活不管不顾,每逢老人过生日时,就把亲戚朋友喊到家里,或者酒店里热闹一番,让外面的人感到他们是一群孝顺的子女。实际上是为了收回他们平时放出去的“人情债”,民间戏谑为“收人情账”。热闹过后,所收红包往口袋里的揣,又收回了一笔账,拍拍屁股走人,老人依然没人管,自己过自己的生活,与那些没有子女的老人没有什么区别。
11、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村民的医疗条件以及居住条件也得到了改善,人们的寿命也得到了了很大的提高。在2006年,相关部门对我国的人均寿命进行了调查统计,我国的人均寿命接近72周岁,部分地区的人均寿命为77周岁。
12、老人“过生日”有大生日和小生日之说。大生日俗称大生,通常为年龄逢十之年,又叫做十。有的地方习俗为“男上女满”,也就是男人逢九做十,女人逢十做十,也有的地方男女都逢九做十,也就的地方不讲究这些,逢十做十。除了十年一次的大生日,其他就称为小生日,俗称小生。
13、我国还有一些地方有“躲生”的习俗。这也是老人不愿意过生日的一种表现。意思是说,老人生日的那天,因为不愿过生日,出门到外面去躲起来,也就是躲避过生日,有的外出一整天不回来,有的外出两三天才回家。
14、“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要各人去”这句农村俗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之。所以农村人忌讳在老人73岁和84岁这两个生日大操大办。
15、排场大了。人们的生活好了,农村人都比较讲面子、讲排场。甚至连寿宴的饭都不是自己做了,都是去当地的酒店大吃一顿。这对有钱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但是对于一些“打肿脸充胖子”的农村人来说,是一个不好的风气。
16、形式的简化。以前农村的习俗过于繁杂,过寿需要几天的准备。如今形式都进行了简化,比如没有了唢呐,在接宾客的时候变成了鞭炮。没有了对寿星的跪拜礼,没有了寿桃,多被糖和箱装的礼品代替。现代的生活节奏快了,形式的简化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
17、老人“躲生”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地方老人外出躲生后,家里老人过生日的酒宴就办不起来了,也就不办了。另一种是有的地方老人外出躲生后,家里的酒宴还是继续办,老人在不在也无所谓。
18、因为农村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所以老人对73岁和84岁这两个生日都很忌讳。
19、∵再有就是重病老人,逝世的时间,有“男怕生前,女怕生后”之说。也就是老人或重病之人,男人一般在生日之前去世,女人一般在生日过后去世。这不是謎信,这是规律,人类通过众多人逝世总结出来的。
20、不知你所居住地、给老人过生日是什么风俗,欢迎交流!
1、红包代替了礼物。不仅仅是祝寿,如今生活中很多事都用现金红包代替了传统的礼物,这也是简化形式的一种方式,而且礼金也更为实用。只是农村逐渐出现攀比之风,礼金越来越高,也是传统的祝寿形式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2、总而言之,人老了要不要过生日,各地有各地的习俗,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想法做法。不管怎么样,在老人过生日的问题上,要尊重老人自己的意愿,让老人过得愉快。另外,我们平时再忙,也要回家看看老人,陪陪老人,善待老人,孝敬老人。
3、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你对农村老人过寿有什么看法呢?赶快留言让更多人知道吧!
4、传统文化中的过寿,每一个细节都在体现对老人延年益寿的祝福,也是展现了人们对老人长命百岁的期望。
5、有些儿子想利用父母庆寿来敛财,知子不如父,父母看透了儿子的心思,不想让自己成为儿子敛财的工具,也就坚决不过生日。这种做法,在旧时,对一些地方的风气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一些普通人家,看到那些有财有势这里的老人不过生日,他们家的老人也不好意思过生日,并慢慢形成一种地方习俗。
6、事实上,人老了,就像树上熟了的果实,人越老就熟得越透,随时都有可能从树上掉下来,这就是自然规律,与过不过生日没有任何关系。过生日后就会死得快一些的说法,也就是这些地方老人不愿过生日的主要原因。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心理作用。
7、结语:给老人过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的表现方式之一。但是在简化传统文化习俗的同时,也避免方向走歪,“打肿脸充胖子”的攀比之风更不可取。那样就丧失了“过寿”的本质,而只是走了一遍形式而已,我觉得也是对老人的一种不尊敬。
8、为老人过寿,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中“尊老爱老、孝敬老人”的表现。在过寿那天,老人的地位至高无上,也是在表明对老人的尊敬。当天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说老人不爱听的话。此外,也绝不能怠慢了娘舅家人,否则就是失礼,严重的可能导致矛盾的产生。
9、吃的方面,贵在以表心意。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吃的都比较好。因此,如何吃,吃什么都在其次。但要吃得开心甜蜜才好!为此提议,比如,每个人做一道菜,不会的学做,只要开心就好,到时,献上自己亲手做的菜,父亲会是很开心的。
10、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做好做足准备!
11、“人老了不要过生日”这句话,通常是老人之间交流时相互告诫的一句话,年轻人可不敢这么说,也说不出口。这种说法,旧时,在农村比较流行,就是现在,在老人中依然还有这种说法。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是从旧时流传下来的。
12、心在,力行,一切安好!也趁此祝福天下父亲,健康长寿!
13、在过寿当天,“寿星”的女儿和侄女要准备寿礼,在他们祝寿的时候,吹号手会鼓劲吹奏,场面也是相当的热闹。他们在村口集结,会有堂兄堂弟迎接,然后抬着礼品回家。村里其他祝寿的人则在后面跟着,也会有一些看热闹的人,浩浩荡荡的一大队人。寿星会坐在“高堂”之上等着大家祝寿,说祝寿词。听老人说,在以前还有跪拜之礼,现在已经少了很多。
14、疫情当下,人人自危!
15、通常来说,“躲生”是因为老人的子女或亲戚一定要给老人做生,而老人出于各种忌讳不想过生日,双方坚持不下的情况下,老人拗不过,只好外出躲起来。
16、老人最怕的就是子女把自己的“客气话”当真了,有的不想给老人做生日,巴不得说不过生日,顺着梯子下树。说什么你不愿意做生日就算了,不是我们子女不给你老人家做,而是你老人家不愿意做,怪不得我们做子女的了。当然,这话同样适合对亲戚朋友和邻居说,证明自己真心为父母做生日,可父母不愿意,只能顺从他们的心意了。这就叫“弄假成真”。
17、三、过寿的流程
18、导读:【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小伊】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农村的“过寿礼仪”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新的变化,但是有一些经典的说法也会被流传下来。比如农村老人一般不过“70大寿”,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19、四、农村过寿的文化礼仪
20、我老家在河南的一个小乡村,距离县城有20公里。当地的村民基本上都是依靠种地和种果树为生,小时候我家还有苹果园呢。在以前,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与外界有着过多的交往,村里的人情往事也基本都遵循着古代沿袭下来的风俗。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设施的完善,村民们都争前恐后的涌入大城市,进城务工。
1、其实,父亲也不会为如何祝寿而挂心的。他只盼望安好过日子,盼望子孙幸福安康,一家人和和美美,幸幸福福过日子。
2、五、现代“过寿”的变化
3、我国很多地方的民间习俗认为,人上六十后就不宜再过生日了。有的地方认为,不管是大生日还是小生日都不能过;有的地方认为小生日是小范围的过生日,没有妨碍,只要大生日不过就行了;有的地方认为,七十不能过生日,其他人可以过生日;有的地方认为,八十不能过生日,其他人可以过生日。
4、一、农村过寿习俗的发展
5、在这种情况下,遇到喜事,父亲七十大寿,本是呼朋唤友,庆祝一番,热闹一下,也是人之常情。而今,遇到疫情肆虐,外出欢聚,或呼朋唤友同乐,已是不可能的了。因此,就只好呆在家自得其乐,自家人庆贺一番。在家祝寿,怎么做,才更有意义呢?笔者建议:
6、也就是因为如此,一些老人碰到这种情况一两次以后,对子女心灰意冷,再也不愿意过生日了。
7、时间的改变。以前都是在老人生日的当天祝寿,但是现在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如果把过寿放在平常,就可能出现冷冷清清的局面。过寿本就是个高兴的事,人少了反而热闹不起来。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过寿”放在逢年过节,这个时候人多,办事也比较方便,逢年过节本就是个开心热闹的时候。
8、在祝寿过程中,女儿和侄女是“最委屈”的人,儿子和儿媳多是收礼,准备寿宴。布置会场。女儿和侄女要买寿礼、买烟花等等,走的时候什么也不能带。其实这也体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句话叫做“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个时候也是被认为女儿报恩的机会。虽然看上去有些不公平,但是流传千年,或许也有它的道理和存在的价值吧!
9、也就是因为有这种说法,一些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老人,从为子女节省的角度出发,不愿意过生日。一旦过生日,子女就会把庆寿办得十分隆重,尽可能多花钱,免得收入和支出平衡得出现节余,对老人不吉利。再说,旧时,农村经济不富裕,家庭收入的来源少,老人给生日给子女带来沉重的负担。这样,人老了不愿意给子女增添麻烦和负担,当然也就不愿意过生日。
10、娱乐方面,贵在开心。可以唱歌,一个一个独唱,也可以全家合唱,给父亲送上一首祝福的歌。不会唱,也没关系。打开手机,或电脑,跟着唱。也可以其他娱乐活动,以营造欢乐的气氛。
11、这样的父母过生日快乐吗?他们的心里肯定是不会快乐的。因此,这样的老人,当然不会给子女当这种毫无意义的门脸。他们需要的是子女常回家看看,需要的是真正的亲情,而不是这种表面热闹,实则冷清的虚假父子之情。
12、在以前,村子里的大户人家,在过寿的前面两天都会请戏班子来唱戏。唱八天的俗称“八台大戏”,有些没钱的也有“三台大戏”,来庆贺寿星的长命百岁。也是来告诉村民们家里有人过寿,虽然没有发请帖,有些人知道后也会前来祝贺。现在来说,也有唱戏的舞台,但是更多的是唱歌跳舞的的祝贺方式。也会有一些人家放烟火,主要还是来告诉别人,自己家里有人过寿。
13、在我们附近的几个村子里,59和69大寿一般是不吹号子,因为唢呐有时候也是葬礼上用的声乐,老人觉得年轻的时候还驾驭不了那个声音。这样的话过寿也就会简单很多,只是宴请一些亲属。多是子女们买一些新衣服、日用品等等,对老人表示庆贺。
14、农村人除老人73岁和84岁这两个生日不大操大办外,而且对于老人这些年龄段也特别重视。过了50岁后,“起一”,即50周岁后到51周岁前,60周岁后到61周岁前……防止老人起不了一。
15、二、农村过寿的礼节
16、后来也有一些人回农村做生意,主要是在县城开店或者是在主要公路旁边盖房做生意。但是,大部分的村民还是出外打工,只是在逢年过节回家待一段时间,或者在农忙时节回到农村帮忙。所以,随着环境的变迁,当地的习俗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17、其实,祝寿,不为图热闹,也不是为了搞表面形式,而是发出真心的对父亲的爱,对父亲养育的感恩之情。因此,祝寿,本身事小,但关键在平日里,倾注满满的爱。爱父亲,尊父亲,让父亲能开心快乐过日子,让父亲为子孙感到自豪。这才是最重要的。
18、农村人老了不愿意过生日,地方不同,各自的家庭情况不同,老人的心里想法不太一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农村有一句老话“崽大爷难做,弟大兄难为”,人老了,儿子就不一定听父母的话。有一些儿子当官,或者在地方上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儿子的一些不好做法,父母不一定认同,可又拿他们没办法。但是,生日是自己的,自己可以做主。
20、老人庆寿,免不了有亲戚朋友来送礼,有的人送的礼还比较丰厚。然而,我国一些地方,比如湖南湘北湘中的一些农村,做生日有一种传统说法,认为做生日只能亏钱,不能盈利,至少在收入和支出之间,至少要略有亏损才好,亏得越多越好。据说,亏钱可以增寿,而盈利则要折寿。
1、农村祝寿一般都在自己家里,会在自家的堂屋布置“寿堂”。因为我国农村的房子大多数都是坐北朝南,北方为尊位,所以会在北墙上挂着祝寿图或者老人的大幅照片。在前面摆着一个黑色的方桌,桌子两侧放两根点着了的蜡烛。中间放着礼品和寿桃,有时候也会挂一些对联,上面写着子女的名字。
2、各地风俗不同,许多地方、大部分的老年人,不愿意儿女为自己“做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