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传说在福州一带,相传“王爷”即“瘟神”,“送王爷”就是“送瘟神”,求得平安健康。传说1661年,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第二年,郑成功不幸病逝,其子郑经承父业经营台湾,台湾人民生活日益好转,郑氏父子渐成台湾人民的保护神。送王船",又称为"烧王船",是沿海渔港和渔村的传统习俗,其目的是祭海神、悼念海上遇难的英雄,并祈求海洋的安宁和渔业的繁荣。在厦港的渔家习俗中,还融入了对郑成功的信仰,传说源自台湾,渔民用王爷象征天神巡狩,并在清初为纪念郑成功的丰功伟绩而举行。然而,这一习俗在“文革”期间曾中断。闽台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传说尚无定论,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间,2004年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爷,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送王船也称烧王船、祭王船、贡王等,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是闽南人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闽台海洋文化的表征之所谓送王船就是在特定的日子,建造一只精美的“王船”。 北京天通中星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北斗卫星导航、Ku/Ka宽带高通量卫星通信及特殊行业安全终端产品开发、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为了满足国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需求,天通中星公司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陆地移动通信平台、天地一体化多模通信模块,打造了北斗卫星终端、天通卫星终端、行业安全终端等系列产品以及行业整体解决方案。送王船,又称烧王船,是一种流行于中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主要是为了通过祭祀仪式以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送王船的仪式通常包括王船的制造、祭奠、巡境、焚烧等环节。闽台送王船是福建省厦门市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
厦门送王船是福建省厦门市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镇吕厝村、海沧钟山村、湖里钟宅村3个地方的规模较大;在海沧说到规模大小石塘规模最大。该习俗一般3到4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筊确定在固定农历月份中的某一天举行。▲道光十九年《厦门志》关于王船的记载送王船是闽南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起源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厦门海沧、同安和湖里一些沿海村庄世代传承。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2022年1月29日,送王船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海峡两岸(厦门)厦港送王船文化节。2022年1月29日,"送王船"被选为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3年12月17日,送王船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了。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泉州、厦门、漳州)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
送王船的意义有祭祀海神、感恩海洋、祈福消灾、团聚传承。祭祀海神:送王船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活动,用来祭祀海神,祈求海洋的平安和渔业丰收。通过送王船,人们向海神表达敬意,希望海神能够保佑他们平安顺利,避免海上风浪和危险。感恩海洋:送王船也是一种感恩的行为,表达了人们对海洋的感激之情。送王船仪式是大陆同台湾同胞民间文化交流的纽带。人缘关系创造了神缘关系,而神缘关系又密切了人缘关系,对于王爷的崇拜在海外华华人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海外华华人回乡探亲,寻根谒祖和进香朝拜的“根”之它发挥着联系海内外亲人情谊,增进共识,促进民间文化交流的社会功能。感恩海洋**:送王船也是对海洋的一种感谢行为。海洋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必需资源和生计,通过这一活动,人们表达对海洋的感激,同时也希望能够保护海洋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祈福消灾**:在民间信仰中,送王船被认为是一种祈福和消除灾难的方式。人们相信,通过这一仪式,可以得到神灵的庇佑,避免不幸和灾难。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果您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请订阅我们的邮件列表,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