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赴汤跳火】:赴:去,走向;汤:开水。
2、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3、【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4、【解释】正大刚直的气势。
5、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的人
6、【解释】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7、视死如归:比喻在面临重大困难或危险的时候毫不畏惧,勇敢地向前。
8、【解释】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
9、【赴汤蹈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
10、“视死如归”、“向死而生”和“一往无前”都是表达勇敢进取和献身精神的成语。
11、正气浩然【hàoránzhèngqì】
12、【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13、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4、【蹈汤赴火】:比喻不避艰险。
15、向死而生:比喻在绝境中顽强拼搏,终于获得生机和希望。
16、这三个成语都表达了为追求信念或理想,在面临极大困难和危险时,无畏无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在企业竞争和个人事业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这种勇于面对困难,敢于直面危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才能获得成功和进步。所以,这三个成语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追求目标和实现理想的进程中,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与困难,显示出强烈的斗志与毅力。
17、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18、【出处】《魏书·辛雄传》:“卿等备位纳言,当以身报国。”
19、【解释】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20、【蹈火赴汤】:比喻不避艰险。
1、泪如泉涌、日月如梭,目光如豆,心乱如麻,家贫如洗,料事如神,铁证如山,挥汗如雨,挥金如土,守口如瓶,用兵如神,疾恶如仇,骨瘦如柴,相敬如宾,暴跳如雷,心急如火,度日如年,惜墨如金,爱财如命,囊空如洗,视死如归,目光如炬,执法如山,用兵如神
2、是视死如归。
3、例句: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
4、【蹈赴汤火】: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5、【出处】《金瓶梅传奇》第二回:铿锵话语,浩然正气,使世贞为之所震,沉思良久,附耳低低说出一番话语。
6、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7、【解释】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8、视死如归的意思:归:回家。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对死无所畏惧。
9、一往无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表示为达目的不顾一切地前进,挺身向前,英勇奋进。
10、【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11、【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12、【解释】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13、【蹈火探汤】:比喻不避艰险。同“蹈汤赴火”。
14、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15、【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民知有忠孝节义,不知妄作邪为。”
16、成语解释 把死看得好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生命。
17、杀身成仁、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以身报国、舍身求法、视死如归、大义灭亲、正气浩然、浩气凛然、忠孝节义、忠肝义胆。
18、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19、【出处】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20、【解释】浩气:即正气,刚直正大的精神;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浩然之气令人敬畏。
1、【解释】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2、如日中天,侯门似海,如鱼得水,归心似箭,挥金如土,呆若木鸡,如获至宝,如出一辙,大巧若拙,胆小如鼠,料事如神,如丧考妣,如堕烟海,光阴似箭,日长似岁。
3、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4、【赴险如夷】:赴:投身进去;险:危险;如:像;夷:平坦。走向危险的道路,看作像平坦的大道。形容不避艰险。
5、【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6、【出处】唐·孙樵《祭梓潼神君文》:“跛马愠仆,前仆后踣。”
7、【赴汤投火】:赴:去,走向;汤:开水。
8、出处:《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
9、【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解释】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