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朋友圈说说

形容老师的四字成语 精选100句

时间:2024-04-25 18:13:27 朋友圈说说

一、形容老师的四字成语敬业

1、【解释】: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2、严师益友:严:严格;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3、五、不苟言笑

4、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指。用作褒义。多指在诱导教育方面不急躁;善于引导;有步骤而又方法得当。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5、【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6、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7、桃李春风:比喻学生受到良师谆谆教诲。

8、朝夕相处: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常生活在一起,关系密切。

9、研桑心计: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10、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11、【示例】:先生~,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12、名师益友:指有学问,能给自己以教化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13、形容老师辛勤教诲的四字成语

14、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赞美教师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15、【解释】: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16、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教学方法。

17、【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表情庄重、严肃

18、【近义词】疾言遽色、声色俱厉、正言厉色、金刚怒目、正颜厉色、疾言怒色

19、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弟子或学生。

20、【近义词】道貌岸然、成熟稳重、老成持重、正襟危坐、宠辱不惊、正言厉色、缄口结舌、一丝不苟、一本正经、言笑不苟

二、教师节形容老师的四字成语

1、〖解释〗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2、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3、【示例】:尤其是谈她自己的儿女,那真是~,细致入微,没完没了。◎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

4、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5、【解释】: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恳切、耐心地教导。

6、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

7、情同手足、情深似海、形影不离、肝胆相照、亲密无间、心心相印、志同道合、朝夕相处、君子之交、良师益友、莫逆之交、同窗契友、善解人意、聪明伶俐、和蔼可亲、情同手足、同窗好友、风雨同舟、心心相印、舐犊之爱、朝夕相处、形影不离、情深似海、开诚布公、促膝谈心、良师益友、情深意长、以诚相待、莫逆之交、朝夕相处、情投意合、友谊长存、携手并肩、善良谦恭、珍惜友谊、形影不离、情深意切、亲密无间、同窗密友、

8、【引证】:对于这种学生,我易于疾言厉色,似乎予人以难堪,事后往往后悔。邹韬奋《经历·一种有趣的工作》

9、三、声色俱厉

10、【出自】: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声色俱厉的程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11、疾言怒色、疾言厉色、声色俱厉、正言厉色、不苟言笑。

12、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3、【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14、【出自】:清·戴名世《张验封传》:“为人宽厚和平,平生未有疾言怒色。”

15、【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16、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17、朝斯夕斯: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18、情深似海: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19、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厌:满足。用作褒义。多用来形容勤奋好学的精神。一般作谓语、定语。

20、默默奉献,诲人不倦,

三、形容老师的四字成语大全

1、诲:教导;诱导;倦:厌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含褒义。用来形容教导人特别耐心。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2、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一、疾言怒色

5、呕心沥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6、为何不倦写诗词。这个明因只自知。一笔书开真正觉,三田般过的端慈。回光返照缘观景,固蒂深根恰及时。密锁玄机牢闭户。唤来便去赴瑶。

7、【出自】: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第而华传其妙。”

8、和蔼可亲:谓态度谦温和气,容易接近。亦作“和蔼近人”

9、共枝别干:比喻一个教师传授下来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10、【示例】:父亲,您生前~我们,不要那种脱离人民的虚无主义、个人主义。◎毛岸青《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

11、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12、门墙桃李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

13、形影不离: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14、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15、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6、【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7、得意门生得意:称心如意;门生:亲授业的弟子或科举中试者对座师的自称。后泛指学生。最满意的弟子或学生。

18、【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19、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竭尽全力去效劳,一直到死为止。

20、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形容老师的四字成语褒义词

1、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人。指年辈最尊老师和知识渊博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2、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无师自通的意思

3、情同手足: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4、同窗故友:同窗:同学。老同学,老朋友。

5、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6、四、正言厉色

7、【出自】:《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8、【解释】: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

9、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10、二、疾言厉色

11、【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12、情投意合: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13、教无常师:受教育不必有固定老师。

14、【解释】: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15、【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16、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17、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18、满城桃李:桃李:比喻学生。城中到处都有自己学生。比喻学生很多。

19、今朝跪领本师诗秘密玄机喜得知勘破万缘忘假相,涤除六欲起真慈男婚女嫁休心日,意灭情忘舍俗时恭从吾师云水去,将来决定到天。

20、【出自】:且说这位郑伯才君,向来是个讲宋学的,不苟言笑。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

五、形容老师的四字成语谆谆教诲

1、携手并肩:手拉着手,肩靠着肩。形容十分亲密,一致行动。

2、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3、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4、厌:嫌;烦:麻烦。不嫌麻烦。含褒义。一般作谓语、状语。

5、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

6、答:园丁,辛勤,和谒,导师,尊师,高师,蜡烛,春蚕,严师,可敬,奉献,平和,博大,识多,渊博,饱读,认真,优秀,秀才,人才,多才,艺高,正气,仗义,认真,付出,求精,育人,播种,完美,高大,优雅,儒生,儒雅,慈父,慈母,师母,师父,良师,无私,敬业,高尚,有德,友善,尽职,尽责,忘我,恩师,神圣,爱心,善良。

7、形容对人对事诚恳、热情。亦指工作勤奋,一丝不苟。

8、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9、形容老师讲课好的的成语有:

10、衣钵之传:原指佛教徒师父把袈裟和食钵传授给徒弟。泛指前人思想、学问、技能的传授和继承。

11、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补充式;作谓语、宾语;指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

12、【反义词】嬉皮笑脸、手舞足蹈、不伦不类、虚头滑脑、油腔滑调、油头滑脑、插科打诨、嘻皮笑脸、谈笑风生、高谈阔论

13、【出自】: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九回

14、促膝谈心:促:靠近;促膝:膝碰膝,坐得很近。形容亲密地谈心里话。

15、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因穷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匡衡这种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

16、【解释】:正:严正;厉:严厉,严肃;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17、【解释】: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18、指学识深而且广

19、学无师承:学业没有得到老师指点传授或未经名师传授。多作自谦之辞。

20、【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