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曾国藩天资并不是特别高,但他的一生都在不断地修行,成为了治家为政的典范,堪称“圣人”,是什么成就了他?是他的学识能力,不是;是历史机遇,也不是。是他自身超乎常人的自律意识、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常思己过的人生态度、淡然恬静的处世原则。
2、曾国藩一辈子强调勤与恒,他强调做官要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他的五勤之道是为官之道,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他同时强调恒。举读书一例,他推崇“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他甚至要求每天都坚持固定的日程。这点像大作家村上春树的每天跑步十公里,也像KEEP健身的"自律给我自由”,也和一万小时理论异曲同工。
3、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
4、曾氏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
5、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其中之一就是《曾国藩家书》。”它记述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从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是后人研究曾国藩思想的宝贵资料。
6、曾国藩总结的这两个字,其实也是总结了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从克服自身的内在弱点开始,勤进是成功的起点,骄傲是衰败的起点。
7、中国史上落实“修齐治平”的第一人
8、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
9、是的,曾国藩就是一个英雄,这也怪不得大家都觉得曾国藩牛逼了,他确实可以成为我们现代人的榜样。所以有人说他是平庸男人的抚慰剂。他经历的彷徨,挣扎,愤怒、挫折等等,我们也都在经历着。
10、说实话,和很多伪文青一样,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一样,一直觉得曾国藩是一个没有民族大义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汉奸刽子手,是一个阴谋家,是权谋的代名词,是不屑于读的。但读完这本书之后,真心发现曾国藩对于现在焦虑浮躁的中国人,甚至是年轻90后,都完全配得上一个正面榜样。
11、终生有志、有识、有恒;
12、为晚清力挽狂澜。
13、从曾国藩身上有几点感触颇深:
14、在这种和光同尘中,他做到莫忘初心。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冒出的确实罗曼罗兰的那一句:“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依然热爱生活。”
15、“庸人”,意思是指平常的人,普通的人,大多人都属于“庸人”;“惰”包含二层含义,一是“懒”,四体不勤,贪图安逸享受,好逸恶劳;二是不思改变,懈怠,思想守旧僵化。前者是面上的表现,后者更多的是思想层面,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庸人”致敗的原因归结为“懒”,更重要的是不善于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因循守旧。
16、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吊诡之处吧。
17、曾国藩家训中告诫家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曾公承认懒惰是人的天性,必须不断地要求自己去克服他,从心理上战胜他,否则无论是谁都逃不过失败的命运;天下才人,如果心高气傲,必然看不起他人,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必然导致失败。
18、甚至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流传至今的人生哲学智慧,包括我自己,有些竟然也也来自曾国藩。他可以说是真正的金句大V,篇篇10万+。
19、史书上记载的曾国藩确实不聪明,秀才考了6次不中,而同乡很多人却早早的就中了秀才。6次不中秀才也就不说了,竟然还在第6次考试的时候,还被“悬牌批责”,意思就是考官把他的文章当做反面典型教材来公示,说他的文章文理不通。不过曾国藩正是受到这次“悬牌批责”的刺激后,他才慢慢改变了学习方法,终于在第7次考试的时候中了,虽然位于榜单的尾部。
20、读完后,第一个感受是,“我一直以为……”其实真的害人不浅,他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这种惰性让人刻板,一直抱着一种成见而不自知,沉浸在自己的想象当中,那一刻自己挺像个巨婴的。
1、一个卓越谋略家
2、正确的时间遇见,合适的心境相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3、除了以上这些启示,本书还通过曾国藩的家书、笔记详细还原了曾国藩的一些其他细节,也算是立体地介绍了曾国藩的正面和侧面吧。这不是一个谜一样的老头呢。
4、曾国藩,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毛主席曾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
5、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
6、曾氏兄弟九人,
7、他的人生足矣演绎人生是一场长跑这一哲理。我想哪里有苦熬,哪里就有曾国藩的迷弟、迷妹。不管你是考研的毕业生,还是苦逼的创业者,甚至我们这种人到中年的LOSER.他的经历,让我们缓解下焦虑,让苦熬的人看到光亮。
8、为笨拙胜过机巧,笨拙的人由于没有智力资本所以更虚心、肯付出。笨拙的人总是失败,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强。笨拙的人不走捷径,遇到问题肯钻研,基础打得扎实。所以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就是“尚拙”,后来与太平军对战时采用的“结硬寨、打呆仗”就是源于他的这个时候养成的性格。
9、《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10、但在此之前,我觉得读《曾国藩》、读《胡雪岩》的人都是一些成功学的拥趸,是老气横秋、世俗功利,善于钻营人心的俗人,我一个在波诡云谲的央企中一路升迁的老乡,他告诉我他读了7遍胡雪岩,通读《曾国藩》更加加深了我这个印象。
11、希望你也能拿起这本书,其实,曾国藩是无法安利的。
12、我觉得曾国藩的这种「不走捷径」,踏踏实实的干好手上的每一件事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是多么聪明或者多么笨,但是只要肯付出、踏实的去干,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不走捷径,就是告诉我们要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代码要一行一行仔细敲,事情要一个一个认真的做,没有完不成的目标。
13、里尔克说过:挺住意味着一切,尼采说过:凡事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曾国藩说:打落牙齿和血吞。
14、曾国藩这个曾经的愤青,40岁以前的LOSER,后来成就内圣外王伟业的人究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15、“礼贤下士”并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一边待人尖酸刻薄,一边又说漂亮话去招揽对方,人才会跟这样的人走才怪!做人难,做人上人更难,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对任何人都端庄敦厚,其必然是成大事的可造之材!
16、而放在今人身上,若我们能保有同样的品质。在大事小事上都优先考虑到对手身上的优点,我们只会吸收优点变得越来越优秀。如果只看缺点,对自身意义不大。对任何人保持谦虚的态度,定能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到优秀之处,人生往高处行!
17、所谓:“结硬寨,打呆仗”是湘军的基本战术,曾国藩是一个“守拙”的人,从不相信取巧的事物,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一道加一道。直到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等到城内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
18、于是他在复出之后,他与世界和解。他变成了一个可以理解世界规则的人,可以理解人性弱点的人,他放下身段与高傲,他务真求实,从道德制高点走下来,脚踏实地,不激不随。
19、但是有了这么一次成功的经历之后,让曾国藩觉得虽然自己比较笨,但也能走通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走不通的科举之路。他从此认为,只要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他甚至还有点崇尚笨拙,认为世上的人都喜欢取巧走捷径,从而不择手段,反而不容易成功。
20、《曾国藩家书》
1、心灵世界的袒露
2、何时何地,谦虚谨慎。
3、以上这些,笨拙、真诚、耐心、恒心、勤劳、自律,不足以成就这个内圣外王的曾国藩。早年的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愤青,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是一个怀着强烈道德优越感的人,是一个认为罪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是一个如果那时候有朋友圈,我估计是一个朋友圈里没人给他点赞的人,直到他因为父亲去世家居两年大悔大悟。
4、勤能补拙,不走捷径
5、成大事之人往往待人敦厚,面相既不奸猾,也不精明。真正能够成为领导者的人,不光有行动力和精明的头脑,往往使人们对其推崇备至的是其平易近人的品质。
6、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7、曾国藩,这位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应该不需要过多介绍。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也是洋务运动发起人,同时是著名的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
8、个个因他建功立业,族内家家融洽和谐;
9、曾国藩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所以做人应当时时记得谦虚谨慎。
10、他恪守儒家礼教,
11、所以在翰林院,他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览群书,慢慢视野和见识也与以前又很大不同。在三十岁这一年,他给自己设定了第一个人生目标「做圣人」。
12、善于自省,严以律己。
13、当然本书作者认为曾国藩之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是,曾国藩是庸人的楷模,一个资质平庸的人,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笨拙的努力",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14、志向远大、意志超强
15、这个标题有点俗套。套用了那句有名的: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16、有一件事对他刺激和影响较大,有一次,有个贼到他家偷东西躲在梁上,而曾国藩进来后一心读书背书。他一连读了几十遍,仍然没有背会,那个贼实在看不下去了,跳下来非常生气:“不要读了,我听都听会了,我给你背一遍”,流利背完之后扬长而去。曾国藩从此开始反思自己,认为自己要不断反思自醒。以后每天坚持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
17、他读了庄子,他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的人,他认为表面的和光同尘,柔弱退让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
18、《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19、一个伟大思想者
20、读完后,迫不及待向大家介绍这本年轻时不屑读的《曾国藩》了。我想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误解了曾国藩。
1、对世道人心的入微体察
2、一直被包装成成功学鼻祖,其实他的人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他一生被五次羞辱,他经常打败仗,在长沙,他打落牙齿和血吞,甚至自杀过好几次,直到40岁才迎来转机。
3、《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4、他的这种笨拙,也体现在他的领导力上,对,他喜欢用笨人,做笨事。在处理湘军内部关系的时候,也是两个字---“拙诚”,在不少人心中,包括我自己,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代名词,但其实是个误区,他的名言“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正是他领导力的源泉。
5、论治国、平天下
6、为人处世,端庄厚重。
7、这句话,曾经给了我无限的勇气。因为我觉得自己也是个笨蛋,是一个想通过勤奋改变命运的笨蛋。曾国藩是所有勤奋的笨蛋的抚慰。
8、“才人”在古代也指女官员,这里是指有才能、有才情的成功人士。“傲”意思是人抬着下巴看人的样子,是自高自大,对人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不与人合作。因为有才能,取得了一些成绩,自视甚高而瞧不起他人,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导致众叛亲离,以失败告终。
9、曾国藩后来考中进士之后,在京城翰林院任职。由于曾国藩并非什么书香门第,读书也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所需而读,课外书籍几乎没读过。因此他到北京任职,与同僚共事交流后,发现自己见识狭隘、观念鄙俗、性格上也有很多缺点,跟别人一比,很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