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朋友圈说说

东兴之战[东兴之战——改变大魏礼制的炽烈惨败]

时间:2025-02-09 18:02:59 朋友圈说说

东兴之战

东兴之战在怎样的背景下爆发的?带来了哪些影响?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东兴之战,是发生于魏王芳嘉平四年、东吴会稽王建兴元年(252年)十一月曹魏征伐东吴的战争。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东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歼灭魏军数万。孙权令作濡须坞,又于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须水上筑堤,以防曹魏进犯。东兴之战,魏军丧师数万,痛彻心扉。指挥官诸葛恪败绩新城,孙吴内部政治斗争中落败,遭遇族诛。然而,此战的庙算谋划,绝非“雪中奋短兵”所能概括。东兴之战的关键,在于濡须水口的濡须坞和东关大堤。此地是吴大帝孙权赤壁之战后的重要工事,扼守着江南地区的战略要地。东兴之战详细经过_中国历史事件东兴之战是发生在三国时期公元252年,魏吴两国之间的一场战斗,孙吴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战前孙权令作濡须坞,又于东兴(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须水上筑堤,以阻挡魏军。

东兴之战——改变大魏礼制的炽烈惨败

魏军在东兴之战的惨败,导致淮南兵力遭受重创,对礼制产生影响,司马师下令丧礼从简,守丧期间禁止婚嫁和入仕。东兴之战成为三国后期魏国遭受的最大败绩之诸葛恪的陨落,使吴国失去了一位卓越的将领。另一方面,“东兴之战”的惨败对曹魏的礼制也造成了影响,小编将一些史料分列在下面。《晋书·礼制》:“诸如此,皆依东关故限行三年之礼毕而除也。”《宋书·郑鲜之传》:“文皇帝以东关之役,尸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废婚宦。东兴之战的影响是什么魏军死伤者众,对礼制居然也产生影响,据《晋书·礼志中》所载,温峤以寇侵为由,不至其母的殡葬,引起朝廷非议。司马睿让群臣议论,论者提及东关故事:三年丧期完后,礼除。据《宋书·郑鲜之传》提及东关之役死者众多,司马昭下令丧礼从简,守丧期间也不禁止婚嫁和入仕。此时的曹魏由司马师掌握政权,他想利用孙权病逝的机会进攻吴国建立威望,结果没想到被诸葛恪识破了意图,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东兴之战曹魏损失惨重,大概有数万人伤亡,为了此战连曹魏的礼制都被改变。

东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导火索是什么

东兴之战的导火索东兴之战是在曹魏嘉平四年、东吴建兴元年(即公元252年),这个时候东吴刚刚出现一场剧变,孙权去世,他的小儿子孙亮成为东吴的第二任皇帝。孙权给孙亮留下五个辅政大臣,分别是诸葛恪、孙弘、孙峻、滕胤、吕据。建兴元年(252年)十月,孙权去世,魏国大将军司马师意图趁机攻打吴国。面对这一威胁,吴国的大将军诸葛恪展现了他的智谋和决心。他下令加固原有的堤防,并在两山之间修筑了两座城池,分别由将军全端防守西城(西关),都尉留略守卫东城(东关),以稳固防线。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东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魏军战败。在孙吴建兴元年(252年)的十月,诸葛恪在东兴地区实施了一项重要工程,他建造了一条大堤,将左右两侧的山峦连接起来,并在此间构筑了两座坚固的城池,为防御魏军的战略部署做好了准备。同时,两座城池各配备了足够的守备力量。

感谢您阅读本文。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想法,请随时联系我们。